提到甘肅省電力公司首個全過程機械化施工示范項目--郭武三回線路工程,就不得不提起該工程的項目經理馬成軍,在積極探索機械化施工發展新道路上,他帶領團隊一道摸著石頭過河,全力探索全過程機械化施工新路徑。
因地制宜 探索前行
輸電線路是電網工程的生命線。線路建設存在點多、面廣、山高、路險等特點。長期以來,線路施工中人工投入大,相對建筑、交通等工程,輸電線路施工缺乏高效率、專用化的施工機械,作業人員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作業危險性高,施工周期長,施工中環境保護壓力大。
在郭武三回(甘肅段)線路全長67.956公里,全線山地占95%,平均海拔1800~3000米,共有掏挖基礎81基,挖孔基礎36基,灌注樁基礎9基。面對復雜的地形條件,要全線推廣機械化施工頗具難度。
“不講困難,不談條件,不負重托,不辱使命”。馬成軍帶領項目團隊攻堅克難,堅決落實公司黨委的安排部署,在基礎開挖階段根據不同地形使用旋挖鉆機、洛陽鏟進行施工。
“機械設備的應用在基坑開挖方面節約大量成本,效率極大提高。”馬成軍介紹,傳統人工施工時,作業人員往往要在數米乃至數十米深的基坑中,依靠人力用風鎬一點點開挖,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蒸籠”里,潮濕又悶熱,還容易發生有毒有害氣體危及生命安全的情況。在基礎作業全面采用機械化施工后,施工全過程“人不下坑”成為可能,工人在地面上坐著操作機械就可以完成基坑開挖,既安全又高效。以往一個直徑1米2、深16米的基坑,2名工人需要作業半個月,現在應用機械開挖4個小時即可完成。
此外,針對材料運輸量大,運輸路徑較差的塔位,全線路搭建4噸級重型索道2條,一改往日輕型索道往復式運料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總結經驗 逐步完善
長期在施工現場讓馬成軍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機械化施工推行中,分包人員思想觀念轉換不徹底,大中型設備進場受當地青苗阻擋等一系列難題也接踵而至,影響工程進展,馬成軍欣然面對一些,與團隊解決一道又一道難題、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用實踐證明先后經歷了多個工程項目的實戰磨礪。
工程建設期間,郭武三回施工形成了一套建設管理標準模式,使得電網建設由人員密集型向技術裝備密集型逐步轉變。在全過程機械化施工下,該工程減少人員投入500人左右,提升個人勞動生產率40%。
馬成軍深知,郭武工程僅僅是開始,為了讓郭武機械化施工的經驗和有效措施在公司全面推廣,他從人力、材料、機具和經濟成本多方面出發,本著安全、經濟、高效的管理思路,積極總結經驗和實驗數據,在測量放線、施工方案制訂、施工組織優化、成本管控到項目管理等方面完善相應舉措,為后續工程建設提供經驗參考。
標準化貨運索道、旋挖鉆機、標準化移動成孔裝置、鐵塔組立防磨多用途一體化眼孔加工與應用等創新工法在該工程試點,廣受基建工作者好評。據悉,在該工程創新、優化及應用項目共計26項(創新11項,優化7項,應用8項),有效縮短工期159天,節約經濟成本265.9萬元。
此外,馬成軍作為該工程施工項目部的項目經理,同時也是共產黨員先鋒隊的隊長,他注重黨建帶團建,在日常工作中通過結合工程施工建設實際,開展重體力、強腦力等任務實踐,引導青年職工發揚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精神,在急、難、新、險、重任務中得到磨練,在實踐、奉獻、開拓中得以提升,成為實干擔當者,從而達到建功育人的終極作用。
為了提高新員工的工作能力,在抓好項目建設的同時,他組織項目部開展了技術交流活動,有效推動員工自主學習,提升了項目人員綜合技術水平。
10年來,烈日與汗水與他相伴,建設一線的摸爬滾打、線路施工的執著堅守,一路走來,馬成軍始終堅持勤學善思、實踐突破,不僅實現自身的蛻變成長,也為公司的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貢獻專業力量。